查看原文
其他

技术只会把城市越搞越大|孙不熟

孙不熟 城市战争 2019-04-23



文/孙不熟


技术会消灭城市吗?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。


科幻作家刘慈欣之前在知乎上提过一个问题,“IT和网络技术发展正日益消弭距离的障碍,这种趋势会否减慢甚至停止城市化的进程,或渐渐消融现有城市?“


互联网的确改变了人类的信息方式,距离不再是沟通的障碍,两个人即使相隔万里,也能实现实时沟通 ,而随着AI、VR技术的不断升级,未来的线上交流只会更加逼真。


那么问题来了,面对面交流是否还有必要?如果“面对面”没有必要,那城市的价值何在?毕竟,城市的本质是聚集效应呀。


先不用逻辑去推断,说说三个现象:


第一,互联网不是这两年才出现,它在中国的发展至少已有20年了,但这20多年来,中国各大城市高铁站、机场、小汽车的客流量迅猛增长,北京上海的航空吞吐量均已过亿,广州南站每年的春运客流量都创新高。


这说明在互联网飞速发展、线上交流愈发便利的同时,人们的跨地区活动量不降反增,会议、旅游、探亲等面对面活动越来越频繁,互联网没有打消人们没有面对面的积极性。


第二,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越来越大,大城市中除了北京、上海因为主动控制人口而出现了负增长,其他几乎所有大城市的人口都在持续增加,这些城市的地铁越修越长、机场越修越大、学校越建越多,但仍然不够用。广州深圳每年的新增人口仍有50万之距,武汉、成都、西安、郑州等省会城市的人口增长也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峰。


这说明互联网虽然拉平了小城市和大城市的信息鸿沟,今天的人们,哪怕生活在一个山旮旯里,只要有一根网线,也能享用和北京上海人一样的商品、资讯,但这仍然没有阻挡住人们去往大城市的冲动。


第三,电子商务的确冲击了实体零售,但购物中心的人气不降反增,人们虽然不愿意到购物中心买东西了,但还是会来吃饭、喝咖啡、看电影,像星巴克、优衣库这样的体验式消费空间在大城市爆发式增长。


这说明互联网虽然干掉了零售店,但体验式消费却与日俱增,“面对面”的空间和机会不降反增,人们并没有因为互联网而变得宅起来。地铁客流量的与日俱增,反映的就是人类活动密度的持续增加。



其实,在互联网出现之前,马车、铁路、汽车、电话的发明同样消弭了距离的障碍,但所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,都没有消灭城市,反而都把城市搞得更大。


回顾整个人类文明可以发现,技术进步和聚集效应完全是成正比的,技术越先进,人类活动的密度就越高,城市的规模就越大。依此类推,如果技术足够发达,一个省、一个国家的人都只生活在一个城市里,也不是没可能。


互联网的平权效应只体现在交易,而不是交流,好的交流活动只会发生在好的城市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,好城市的与差城市的区分标准,不再是基础设施与交易活动的差别,而是交流活动的差别,那些拥有高密度、高质量交流活动的城市,一定是最具活力、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。


说一个身边朋友的一个小故事,有一个朋友原本对房地产无感,之所以买房,全因为一次出差的经历。两年前她到北京出差,见了一个多年未见的前同事,前同事告诉她自己在北京买房的经历,她身受刺激和鼓舞,回到广州后咬紧牙关也买了一套小居室。她饶有兴致地分析说,如果不是那次出差的经历,只是在网上看看房价上涨的新闻,她肯定不会这么果断地买房,促进她买房的首要原因不是因为当时房价要涨了,而是面对面交流产生的那种强烈的刺激感,她心想:我和她各方面都差不多呢,她可以买,我为什么不可以?

这个小故事至少讲了两个道理,第一,出差很重要,面对面交流很重要,因为它会刺激你麻木的感知力和迟钝的行动力;第二,一定要常到一线城市特别是北京出差,大城市和小城市还是有时差的。


AI、VR技术也许会发达到难以想像的水平,但至少谈恋爱、生孩子得面对面吧?只要人类还有“面对面”的天性,城市就永远不会消灭,能够消灭一个城市的绝对不是技术,而是更大的城市


编者注:孙不熟是公众号“城市战争”创始人、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、广州市房地产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、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。


延伸阅读:

北上广深的郊区正在打败城市

机场会比港口还重要

我对当前公寓市场的3点看法

佛山地段分析与买房指南

东莞地段分析与买房指南

郊区买房指南

豪宅购买指南

中心区买房指南

老城区买房指南


如果想知道更多买房知识,欢迎扫码加入孙不熟的圈子提问: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